第一百零七章 唇枪舌剑(中)(2 / 2)
也许影响就不会那样深远和广泛!
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德治的国家,核心就是三纲五常,而三纲五常本身就是道德,把道德放在理性之上统治这个国家,统治者用这个作为旗帜来号召人民遵守三纲五常。
但是,破坏三纲五常的恰恰就是统治者本人,最不孝,最不悌,最不忠,最不恕的就是中国的统治者,杀父、杀母、杀儿子,统治者,为了争夺王位,不惜把自己的兄弟和父亲杀死,这是孝吗?
这是虚伪,他们自己都做不到,但他们却偏偏要求老百姓要做到,明摆着是虚伪。
为了使儒家思想得以改变,为了使政治本身走向理性,走向法治,而不是人治,区区一本《论语正解》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众多志同道合的人们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泽被后世的改变,就从王通开始吧!
此时的王通老躯剧颤道:“小子的思想见解老夫虽不完全赞同,但也认为有其可取之处,可你竟然在如此光天化日,朗朗干坤之下,做出如此有辱斯文的事来,这,这……竖子不足与谋,老夫告退!”
就像梵青慧刚刚挨骂的很冤一样,现在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魔门思想一向崇尚真情真性,鄙视那些经常满口仁义道德、侈言孔孟佛道的伪君子!
婠婠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但所带来的后果,却得我去承担……娶妻,还真是不容易呀!
不过,思想分歧之间的固有矛盾,是无法遮掩和回避的,现在提前爆发出来,也未尝不是好事!
轻轻的将美眸中闪过淡淡不屑(鄙薄孔孟之道)和些微慌乱(担心利用不成王通)的婠婠推开,我朗声道:“通老,先尊翁(王隆)曾于隋开皇初,向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而您昔年西进长安之时,亦曾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可见通老一家俱是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小子不才,恳请通老能够留在飞马实业,将您那些见解,主张整理成册,出版成书,同时对其他将在实业出版的儒家著作予以审核,把关。”
见暴怒疾走中的王通略一犹豫,又再度前行,连忙继续落力道:“通老,您可以不认同小子放浪另类的言行,但怎可以因私废公,放弃这开化天下百姓心智,泽被后世芸芸众生的伟大功业和责任?”
还没停下……不对呀,从历史上,以及自己在这个时代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儒者,大都是十分偏好虚名的。而王通,更是好名的儒者中更加好名的那一类人,否则,他又怎会模仿孔子作《续六经》以‘圣人’自居,还曾以‘王孔子’自诩?
看来,不出绝招是不行啦!
“通老,令孙聪明伶俐,成人后必是当世大才,但其五行忌水,二十八岁时更有一场大劫,所谓‘避不如破’,还请通老对其严加训练,勿必使之水性精熟,则令孙不但可得过大劫,而且必将福泽无穷!”
听到事关自己最疼爱的小孙儿,已行至门口的王通终于停下脚步,背对众人缓声道:“勃儿自懂事起对‘水’确有着莫明的畏惧,连净面洗浴都要其母代劳,但‘鬼为气,神为识,我未见知命者也’,你这样,是否是在危言耸听,欺骗老夫呢”“通老对天人之道的观点是‘人事修,天地之理得’,认为其是‘徒以夸天下,其秦汉之侈心乎!’这点小子完全赞同,但世事无常,有因必有果,我们为何不预做提防,防患于未然呢?况且,道家命理一说,也有其玄妙所在,否则,昔年‘散真人’宁道奇在见到窦建德手下头号大将刘黑闼时,又怎会批其寿不过二十八载呢?”
“老夫的孙儿,老夫自会看顾,不劳小天你挂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