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香港年会(下)(1 / 2)
许芸和马舒的来去无踪促成了袁泓搭伴丁玲去逛街和购物。都是成年人,丁玲和袁泓不会去没事胡猜或八卦别人晚上去哪,或者和谁,去做什么等无聊的问题,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丁玲和袁泓的性格差异不小,在公司的状态也截然不同,丁玲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显得比袁泓成熟和老道,但这并不妨碍公司的男同胞们都对她们有好感。
香港是购物的天堂,特别是对大陆同胞而言。包括四位丽人在内,公司的男同事们在香港也都有为家人、女友和亲朋购物的义务。这样为潘奎和付江约丁玲和马舒一起逛街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潘奎和付江那时都没有固定的女朋友,他俩都对丁玲有强烈的好感,袁泓给他们的印象也不错,和对丁玲的感觉略有不同,没有那么强烈的爱慕之情。这样,他们四个人自由组成了一个逛街小组,潘奎和付江当了丁玲和袁泓的护花使者。
常言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不仅仅局限于干活,逛街亦是如此,两位男士除了护花,兼着保镖,还担着苦力。丁玲和袁泓采购的大包小包都由两位男士拿着,当然大家逛到男士店,诸如鳄鱼、金利来等男士专卖店时,潘奎和付江也会挑选一些衬衣、皮带、领带以及外套等,借机请丁玲和袁泓帮着甄别、摆弄、参谋和建议,制造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他们一边逛,两位男士一边还张罗着吃的,一路上说说笑笑,走走停停,一天的时间就很快逛完了。四个人中,两位丽人的购物可谓是大丰收,从化妆品,金银饰品,到各色服装,鞋帽等几乎都有,两位男士也买了不少自己用的衣物和小电器等,也是收获颇丰。
潘奎记得上次陪客户到香港玩时,曾经到过南丫岛的天虹海鲜酒家吃过海鲜,其中的豉汁小鲍鱼、清蒸石斑鱼、芝士龙虾、清蒸小象鼻蚌、蒜蓉大扇贝、椒盐瘌尿虾和特色海鲜靓汤等,味道鲜美,记忆深刻。
南丫岛上不仅空气新鲜,相比于现代都市,少了一份喧嚣而多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岛上少见高楼大厦,低矮建筑比比皆是。东西方融合的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流连于岛上的心旷神怡,都给潘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酒店放下东西后,傍晚时分,潘奎和付江张罗着,带上丁玲和袁泓一起去南丫岛吃海鲜,一方面是晚饭的时间确实快到了,另一方面,有美女相伴,乘船跨海去享受美景与美食,应该是出来开会和旅游的一大幸事,所以潘奎和付江自然不会让机会错过。
马舒和约翰在外面单独开房的时间里,除了夜里和约翰厮混在一起外,白天完全是自己单独行动,中间没有回到铜锣湾皇冠假日酒店。逛街购物绝对是一个体力活,来香港开年会一趟,给自己的父母,李力以及亲朋好友买些礼物是应该和必须的。在马舒的价值观体系里,爱情是可以为事业服务的,她周旋于约翰和李力之间,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而在她看来她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优先排序的,由此而采取的所有行动,她认为都是自然的。
与马舒不同,许芸还没有固定的男朋友。虽然曾经有过两、三段持续时间不长的恋爱经历,但基本上是由于她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父母福利厂的社区而迫使男方退却了。特别是第三段的恋爱经历,让她刻骨铭心。
为了讨得男友的喜欢,在认识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把初夜毫不犹豫地献给了对方。尽管她一直清晰地记得那晚撕裂般的疼痛,甚至痛得让她流出了眼泪,但在把最宝贵的东西给献出去以后,并没有留住男友的心。许芸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在后来较长一段的疗伤时间里,她几乎不相信爱情,或者说是对她而言的正常爱情。
直到马丁的出现,更确切地说,初期是办公室斗争的需要,投怀送抱,主动把马丁拉入了自己的阵营,经过后来比较长时间的相互了解后,就把马丁当作恋爱的对象来相处,渐渐地,甚至开始憧憬属于他们的婚姻。
当然,马丁怎么看待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定位,许芸心理并不了解,也不敢去问,生怕问得不对,自讨没趣。但就各自所处不同的角色来看,马丁被动,许芸主动,她的期许有更多单相思的成分。
许芸和马丁在港岛香格里拉酒店的厮守如胶似漆,尽一切可能地缠绵与做爱,许芸极尽可能地温柔与体贴,侍服周到,以讨马丁的欢心。白天许芸兴致高昂地想拉马丁一起去逛街,马丁就赖在床上不愿起来,说是累了。许芸天真,就赶紧过去给他按摩大腿和小腿,折腾半天后,应该可以穿衣服下地了,他又说,香港弹丸之地,他俩亲密逛街,被公司的同事们撞见后,不好。许芸觉得他说得有些道理,就不再坚持了。
白天在酒店里泡着,除了在床上折腾男女欢爱之事,别的事情就干不了。逛街和购物基本上是内地朋友来港必做的功课,许芸也不例外。晚饭后,既然逛街怕被别人看见,许芸觉得实在无聊,就要马丁陪自己去逛酒吧或者夜店。许芸心里想,既然白天逛街购物怕被同事撞见,晚上去酒吧总应该不会了吧,何况香港如此繁荣,夜店如此之多,谁能碰上说啊!心想到此,料定马丁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
许芸冲了个澡,开始描眉化妆,马丁以为她要出门见朋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就去沙发上一坐,拿起遥控器,拨到一个赛马的频道看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一个花枝招展的美女立在沙发的大茶几之前,挡住了马丁看电视的视线。马丁正有些纳闷,就听许芸说道:
“走,咱们上街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