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村中的知青子女(1 / 2)
浩瀚的黄海,掀起滚滚浊浪,用一往无前之势,冲向前方的陆地。
前方,一座“巍峨”的大山,挡住了黄海的去路。任由黄海如何咆哮,青山一样屹立于此。
据说,“大山”矗立于此,已有几百万年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持续不断的腐蚀、风化,将一座远古时的巍峨大山,变成起起落落的丘陵。
因为有辽水的流过,这里,被称作辽东丘陵。
蛤蟆山下、山间,几十处村落星罗棋布,山间羊肠小道交错纵横,组成了一处人烟鼎盛的地域。
山脚处,有一处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名叫秦家村。
正值冬季,厚厚的大雪,足有一尺厚下,将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完全遮盖。
放眼望去,四野茫茫,一片银白。原本就洁净的世界,因为这雪花的洗涤,更是一尘不染。
如果没有四处寻觅食物的麻雀,偶尔在村里行走的村民,这时的乡村,颇有万籁寂静的景象。
远处传来一阵吵闹的声音。有早起的顽童,拿着箩筐,在地上扫出一块空地,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系在一根小棍子上,斜着支起平时用来挑担的箩筐,在箩筐下放上点苞米粒、谷子啥的,吸引着饥饿的鸟儿来吃。等鸟儿进入箩筐,躲在远处的孩子就用力一拽绳子,箩筐罩下,就将麻雀给罩了进去。
烤麻雀非常香甜。在刚解决温饱,却缺少肉食的乡村,多捉几只麻雀,放在锅里一炒,也算是一顿难得的美味了。
麻雀是异常狡猾的鸟类。能与苍蝇,老鼠,臭虫一起被称为“四害”的它们,在整个华夏城乡铺天盖地的围剿浪潮中,它们作为体型最大,目标最明显,数量最少的“四害”,却能保持住种群的繁衍,可见它们的本事之大。
那时的农村,人们漫山遍野,几十米一个人,拿着锣鼓、放着鞭炮,举着挂着红布的棍子,方圆数十里的村镇一起行动,把麻雀折腾得没有落脚的地方,最后竟然掉到地上摔死了,让大家伙捡回家,煮鸟汤喝了。
现在的人们,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迷茫中寻找着出路,哪里有心思管麻雀的死活?
对付麻雀的重任,就交到孩子们手上了。
在饥饿与生命的选择中,麻雀选择了后者。一只麻雀被箩筐罩住后,其他的根本就不上当,根本抓不住更多的麻雀。
孩子们想炒一锅麻雀肉的想法,从来就没有实现。
一处孤零零的五间平房,独自矗立在村子的最西头。
房顶上,堆满了厚厚的积雪,被寒风扫过时,不时有漫天的雪雾在空中飞扬,很快消失无踪。
碎石堆砌的低矮不平的院墙外,一棵干枯的杨树上,最后一根冰挂在冷风的吹拂下,轰然坠落。
几扇玻璃窗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绚丽多彩的窗花,在逐渐变热的阳光的照射下,逐渐开始消融,展示着自己最后的绚烂。。
早起的鸡鸭在院子里散步,寻觅着偶尔能见到的一颗两颗谷物;一头肥猪哼哼着,抗议着没有到来的喂食;一只大黑狗趴在窝里,懒懒地盯着大门,期待着有生人的到来,好让它能够得到主人的赏赐。
东屋里面空荡荡的,地上放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原本这屋里还有两个民国时期的大柜子,在饿得不行的时候,都被主人换了粮食了。
泥砖盘成的土炕上,两床灰红色,却有些破旧的被子杂乱地摆放着。一床被子里已经没有人了,另一床露出深灰色棉花的被子里,探出一颗小小的脑袋,被乱蓬蓬的头发遮盖着,看不清面容。
↑返回顶部↑